
前两天,环球网报道显示,特朗普信誓旦旦的对外称,因为中俄都在搞核试验,所以美国也不能落后,重启核试验是很紧迫的事。
话音刚落,美国就开始行动了。
环球时报报道显示,5日,美空军试射了一枚未携带弹头的“民兵3”洲际弹道导弹,导弹飞行了大约6759公里,击中了在马绍尔群岛的靶场。
公开资料显示,这枚射程超1.2万公里的导弹,是美军现役唯一的陆基洲际导弹。
这是美军今年的第三次试射,公告称是为了评估该导弹的可靠性和作战水平。
本来这件事美国表述还算谨慎,没什么需要过分解读的地方,但由于试射的时机恰恰在特朗普宣布要重启核试验之后,所以引发了热议。
有分析认为,特朗普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外界:重启核试验不只是说说而已。

而在听取了俄防长别洛乌索夫等人对此事的汇报后,俄总统普京明确指出,如果美国恢复核试验,那俄罗斯必将对等反制。
此外,普京还签署命令,要求国防部、外交、情报部门联合立即起草核试验准备方案,以回应特朗普此前“重启核试验”的言论。
别洛乌索夫的表态更为激烈:“最好立即开始大规模核试验!”
他特别强调,位于新地群岛的试验场已做好短时内启动准备——这片曾见证苏联史上最大核爆“沙皇炸弹”的冰原,或再度成为核对抗的前沿。
这一举动传递出两层信号:
其一,俄罗斯视核威慑为国家安全基石,绝不接受任何核讹诈;其二,俄方已具备随时恢复核试验的技术能力,绝非虚张声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俄军近年已多次试射“先锋”高超音速导弹、“萨尔马特”洲际导弹等新型核载具,其核力量现代化程度远超美国预期。

这一举动瞬间将两国间的核博弈,从试探推向了实战边缘。
然而,戏剧性的是,短短几天后,特朗普态度急转而下,转而呼吁美俄中三国制定“无核化计划”,甚至表示“核战争很可怕,美国应带头削减核武器”。
这一转变看似突兀,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短板:
首先,美国核基础设施老化严重。冷战结束后,美国核试验预算持续缩水,核武器维护体系依赖上世纪技术。尽管五角大楼近年重启“民兵-3”导弹试射,但均为无核弹头演练,实际核爆能力已大幅退化。
相比之下,俄罗斯不仅保有全球最大核武库,更通过“波塞冬”核鱼雷、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等不对称武器巩固优势。
其次,特朗普的“核试探”本质是外交恫吓,其初衷是以核议题向中俄施压,未料普京反将一军。
当俄方摆出“不惜重启核试验”的姿态后,美国若跟进将面临三重压力:违反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引发国际孤立、刺激中俄加速核力量建设、导致北约内部分歧加剧。

因此,特朗普的“服软”实为危机管控下的战术撤退。
其三,为可能的新一轮军控谈判预设砝码,但显然普京的回应让其没有强硬的余地。
不过,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:
其一,美国试射“民兵-3”洲际导弹前,已提前向俄方通报。这表明两国仍保有直接沟通渠道,不排除对抗中存在“剧本化”成分。
其二,特朗普提议“三国无核化”,实为重启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谈判的迂回策略,意在将中国拉入核裁军框架,削弱其战略威慑力。
面对美俄核博弈,中国展现出清晰立场,在2件事上一直很坚定。
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,一方面,中方一贯遵守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,反对任何国家重启核试验。另一方面,中国明确拒绝被捆绑进美俄双边核裁军谈判,坚持“最低限度核威慑”战略。
中国的冷静源于三点考量:
其一,核力量建设自主可控。中国核武库规模虽远小于美俄,但技术迭代持续加速,东风-41、巨浪-3等新型载具已形成可靠威慑。

其二,战略博弈中的清醒定位。美俄核对抗本质是霸权竞争,中国无需卷入,而应以“核秩序维护者”身份提升国际话语权。
其三,应对美国“核讹诈”的历史经验。从冷战至今,美国多次试图以核优势胁迫他国,中国始终以“有限威慑+外交反制”破解压力。
未来中国或需平衡两大任务:一方面以适度核现代化确保威慑可信度,另一方面联合国际社会约束核冒险行为,推动“共同安全”替代“绝对安全”的旧范式。
短期看,美俄核对抗仍将处于“可控危机”状态。两国虽相互示强,但均无意真正重启核试验,核对峙可能经历“试探-反应-谈判”的循环。
但是,三大风险也不容忽视:
误判可能升级。若美国持续推进低当量核武器部署,或俄罗斯加速“末日武器”实战化,可能打破现有战略平衡。
核扩散连锁反应。一旦美俄重启试验,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国可能效仿,引发区域性核军备竞赛。

军控体系崩塌。《中导条约》失效后,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若未能续约,全球核裁军机制将名存实亡。
转机则在于大国理性。
近日,普京与特朗普均释放出“愿对话”信号。若美俄能就核透明度、危机管控机制等达成共识,或可开创“多边核治理”新框架。
但前提是美国放弃“核霸权”思维,接受战略平衡的现实。
这场核博弈揭穿了两个真相:一是美国已无力单方面主导核秩序,二是普京的“战略反制”屡次戳破西方虚张声势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